2025.03.31
生态环境部于3月26日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首次将三大高耗能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管控。新增约1500家企业,覆盖碳排放量新增30亿吨,全国碳市场管控碳排放总量占比从45%跃升至60%以上。管控气体从二氧化碳扩展至四氟化碳、六氟化二碳等工业过程温室气体。
方案将分阶段推进:
l 2024-2026年(启动阶段):配额分配以强度控制为主,2024年配额按实际排放量等额发放,2025年起逐步收紧,企业需完成月度关键参数存证。
l 2027年后(深化阶段):配额总量递减,倒逼深度减排,推动氢能炼钢、低碳水泥熟料等技术应用
全国碳市场扩容后,预计将推动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年碳排放强度下降3%-5%,到2027年形成规模化减排能力。生态环境部将陆续开展化工、石化等行业纳入储备研究,持续完善“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动态机制。
原文链接:关于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的通知
工信部发布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建设指南
2025年3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印发《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工信厅节〔2025〕13号),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该指南提出建设目标为“四化”:实现对能耗与碳排放的精准化计量、精细化管控、智能化决策与可视化呈现,持续提升节能降碳能力,支撑能源效率提升与碳减排目标。
功能整合与实施路径
指南明确能碳管理中心需整合能耗监测与碳管理核心功能,覆盖能耗实时查询、能效对标优化、碳排放核算预警、产品碳足迹认证及碳资产管理等12项关键业务。企业可根据需求选择模块开发,已有能源管理中心的单位可升级拓展碳功能,新建企业则需一体化建设。实施基础依托全国200余家现有工业能源管理中心,上海、河南等地试点经验将为推广提供支撑。
技术架构与安全保障
技术方案采用六层系统架构,包括数据采集(支持仪表自动采集、手工填报等四种方式)、模型组件(如能效对标、碳核算算法)及多端可视化应用。同时,指南要求严格落实《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实施数据分级防护,确保系统安全运行。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强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改造,推动企业碳管理、产品碳标识等制度落地,构建“精准感知-智能优化”的工业碳管控体系。
该指南标志着我国工业领域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关键基础设施正式确立。
原文链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的通知_国务院部门文件_中国政府网
根据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与生态环境厅联合发布的《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2025年3月),该政策核心目标为到2027年建成20个以上零碳示范园区,形成可复制的低碳路径与管理经验。方案聚焦四类园区分类施策:
资源加工型:严控化石能源,推广氢冶炼、短流程技术;
绿色高载能型:依托水电、光伏禀赋,构建“水风光氢多能互补+绿电直供”体系;
外向出口型:建立产品碳足迹认证,衔接国际标准;
优势产业主导型:推动汽车、电子等产业低碳升级。
该方案创新举措聚焦三大核心领域:在能源革新层面,率先试点“隔墙售电”模式,打通园区与周边光伏、风电项目的直接交易通道,显著降低输配电损耗,同时规模化应用钒液流电池、氢能等新型储能技术,构建“电源-电网-负荷-储能-充电-放电”智能微电网系统,提升绿电消纳能力;在数智化管理领域,依托省级数字孪生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碳资产全链路溯源,并建立企业“碳账户”激励减排行为;此外设定量化阶段目标:2025年园区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超60%,2027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80%,单位工业能耗较基线下降30%,以硬性指标牵引零碳转型实效。
原文链接:其他文件-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