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兴城双碳资讯 (第二十期)

2025.02.13

一、政策动态

五部委联合发布第五批国家低碳技术目录,103项技术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年2月12日,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五部委联合印发《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五批)》,旨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加速低碳技术应用推广,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绿色动能。

核心内容速览:

1、覆盖广泛 本批目录共收录103项低碳技术,涵盖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及综合五大重点减排领域,为各行业绿色转型提供全面技术支撑。

2、目标明确 通过技术征集筛选,目录旨在推动成熟低碳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切实降低重点领域碳排放强度。

3、强力推广 五部委要求各省市相关部门(生态环境、工信、住建、交通、农业农村)及下属单位、行业组织、企业、研究机构结合实际,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加速技术落地见效。

政策背景与意义:

该目录的发布是落实《国家重点低碳技术征集推广实施方案》的关键举措,标志着我国在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发展方式转型方面迈出坚实步伐。103项技术的推广将:加速产业降碳: 为工业、建筑等高排放行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减碳路径。赋能绿色交通农业: 推动交通运输清洁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 以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五批)》链接:W020250212331090431952.pdf


二、地方新规

《上海市碳排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经2025年2月10日上海政府第80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25年4月1日起施行。《办法》标志着上海成为全国首个将企业强制减排与公众碳普惠机制深度绑定的城市。该法规通过“配额管理+碳普惠”双轨制,覆盖钢铁、化工等重点企业及普通市民,目标2025年推动全市碳强度下降3-5%,形成2000万吨/年减排能力。

该办法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为核心目标,构建了覆盖全市碳排放配额管理、交易及自愿减排活动的制度框架。其核心在于实施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制",配额分配采取免费分配(基准线法、历史强度法等)与有偿竞价相结合的方式,要求纳管企业每年6月30日前完成清缴,不足部分需购买补足,并允许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或上海碳普惠减排量抵销不超过5%的排放量。为保障数据可靠性,企业须制定年度数据质量控制方案,于每年3月31日前提交经第三方核查的排放报告,原始数据保存期限不低于5年。

办法的创新亮点突出体现为全国首个省级碳普惠机制,将市民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行为量化为可交易、可兑换的碳积分;同时建立配额预分配制度,企业清缴后可按上年排放量80%预获下年度配额,增强市场流动性。在监管层面,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可追溯,实施"年度核查+飞行检查"双轨监管,对未完成清缴的企业处以5万至30万元罚款,并严禁技术服务机构同时从事编制与审核业务以防范造假风险。

该政策中长期将通过激励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低碳技术升级(投资预计增长40%),培育超百亿规模的碳管理服务市场,并依托碳汇司法赔偿、长三角区域协作等创新工具,加速建设国际碳金融高地,为特大城市碳中和提供制度化、市场化的"上海路径"。

原文链接:《上海市碳排放管理办法》(沪府令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