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30
国家标准《绿色数据中心评价》GB/T 44989-2024正式实施
6月1日,我国首部数据中心绿色化评价方面国家标准《绿色数据中心评价》GB/T 44989-2024正式实施,标志着在国家层面绿色数据中心评价有标可依,为我国数据中心的绿色低碳建设提供了明确指引。
GB/T 44989-2024《绿色数据中心评价》的核心内容与双碳行业深度绑定,其评价体系通过量化指标和技术引导,直接服务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
1. 能效核心指标与碳强度控制
以电能利用效率(PUE)为核心,一级绿色数据中心要求PUE≤1.3,并引入碳使用效率(CUE)核算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强制要求≥20%,通过绿电交易、绿证采购等方式提升清洁能源占比,直接响应双碳目标中能源结构优化需求。
2. 技术创新驱动低碳转型
液冷技术、AI温控等纳入加分项,浸没式液冷可使散热能耗降低90%-95%,PUE降至1.05;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优先采购能效一级设备,推动蓝光存储等低碳技术应用,单位容量能耗仅为传统磁盘的 1/20。
3. 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政策协同
从设计阶段的余热回收(如自然冷源制冷)到运营阶段的智能化能耗优化,形成全链条碳管控。同时与全国碳市场、绿证制度衔接,数据中心碳排放数据可纳入碳交易,绿电消纳比例直接影响评价得分,构建“国家—地方—企业” 三级政策合力。
原文链接:https://openstd.samr.gov.cn/bzgk/gb/newGbInfo?hcno=2CA3493EC30B989C84DE36B466F44545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于6月26日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
一是明确工作总体要求。到2027年,推动制修订绿色低碳领域标准百项以上,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标准化工作效能进一步提升,到2030年,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基础更加牢固,标准体系更加健全,标准化对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发展支撑作用更加显著。
二是实施三项重点行动。标准急用攻坚行动,围绕市场需求迫切、减排贡献突出、供应链带动作用明显的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以及大宗工业固废、新兴固废综合利用和废旧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加快行业亟需标准研究,补齐标准供给的短板及弱项。标准创新引领行动,围绕工业绿色微电网、清洁低碳氢、环保装备等绿色低碳产业,以及数据中心、能碳数据统计核算、数字化能碳管理等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等新兴领域,推动关键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以标准创新引领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标准提升更新行动,围绕节能节水标准更新、绿色制造标准迭代升级等方面,以标准升级带动工业用能、用水结构优化和能效、水效提升,支撑完善绿色制造标杆梯度培育体系。
三是强化基础保障。围绕加强统筹协调、政策保障和能力建设,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高质量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各项工作。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等部门发布《四川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2025年6月5日,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等14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首次明确全省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时间表、路线图是施工图。
按照国家关于建立统一规范的碳足迹管理体系的部署要求,《实施方案》提出,以美丽四川建设为引领,以能力建设、核算认证、推广应用为重点,积极有序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到2030年,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全面落地,产品碳足迹应用环境持续优化拓展。低碳供应链建设持续深化,优势出口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更加普及。
《实施方案》明确,从健全核算规则标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品核算认证、拓展典型应用场景、积极衔接国际规则、创新开展试点示范、强化数据监督管理、开展专业能力建设等八个方面提出重点任务,并明确了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加强宣传引导等保障措施,以确保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产品碳足迹是指产品系统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清除量之和,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并基于气候变化这一单一环境影响类型进行的生命周期评价。通俗地说,产品碳足迹就是产品在原料获取、生产制造、物流运输、产品分销直至废弃处理整个生命周期内产生的全部温室气体排放量。
原文链接:《四川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印发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等部门发布《四川省应对气候变化2024年度进展报告》
6月25日,在2025年全国低碳日四川省主场活动上,生态环境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20多个部门(单位)发布了四川省第二份应对气候变化年度报告——《四川省应对气候变化2024年度进展报告》。
该份报告系统梳理了2024年四川省及各市(州)应对气候变化进展和成效,包括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重要位置、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有序适应气候变化影响、持续夯实气候变化治理能力四大部分内容。
面对气候变化挑战,2024年全省上下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实施适应气候变化“十大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原文链接:应对气候变化
三、兴城行动
成都兴城投资集团于6月26日正式启动2025年全国节能宣传周(主题“节能增效,焕‘新’引领”)暨全国低碳日(主题“碳路先锋、绿动未来”)系列活动。会议号召各子公司结合业务特点探索节能降碳路径,尤其在夏季用电高峰期间,争当国有企业节能表率。会议特别指出,绿道建设公司可依托环城生态区的生态优势,探索将碳汇储备进行碳交易,实现碳资产变现,促进“双碳”产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由集团承办的“2025中国·成都天府绿道国际自行车赛”于6月28日至29日(恰逢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在蓉成功举行。来自全球及全国各地的骑行爱好者齐聚环城绿道,不仅享受了骑行乐趣,更将健康、环保、绿色的出行理念广泛传播至社会各个角落,成为集团践行节能低碳宣传的生动实践。